阿田的blog

我改為零度槳划船

划船,划獨木舟的時候,我都是用三十度槳的角度,就是左右兩個槳葉不在同一個平面上,當右手的槳葉垂直於地面時,左手的槳葉向前傾三十度,在英文裡稱為30 degrees feather。我知道要有角度,我不希望角度太大,所以就自認為30度是對我最佳的角度。我一直堅信這是最好,因為符合人體工學,我是這樣相信的,相信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是最好的。

不只我這樣划,當我帶客人體驗時,我也是給他們我特製的30度槳,不能調整的,逼他們這樣用,我想我已經給他們最好的,符合人體工學的,那還有什麼問題呢。

但我划船一直都感到兩邊不平衡,特別是划長距離時,感覺左手的姆指磨損的特別嚴重,特別痛,而右手肘關節又有扭傷的感受;左槳入水划行感到較費力,抓不到輕鬆感。我一有機會就常常練習兩邊的平衡,但一直沒有太大的進步,沒有明顯的改善,我不知道原因,我以為還需更多的練習,讓雙手習慣。直到承斌、志遠去上完獨木舟2級的課程,一直說明他們用格陵蘭槳之前是用錯方法划了,經過課程,他們已經改善划的姿勢,更有效率更輕鬆。有一次在鯉魚潭湖泊划船時,和孟築及多俐換槳划看看。他們兩位和我用的都是歐式槳,一位品牌不同,我和多俐是相同品牌。在交換划的過程中,我握了他們的槳,都是零度角的,我沒有特別排斥,心想也合理,每個人的習慣不同,我也趁機划看看他們兩位的零度槳。沒有什麼差別,只是要習慣一下,用力的方式稍有不同,但感覺好像比較平衡。要是我自己槳的話,我可能沒有機會划到零度槳了,因為我更本就不會調成零度,沒有角度的來划,我永遠都是三十度槳,或者說很長一段時日裡都是三十度槳在划。把兩節槳組裝起來時,想都不用想就是調成三十度,再來練習我的左右平衡,減少手磨到的不適。

過了一陣子後,我單獨在鯉魚潭練習時,想到格陵蘭槳也是零度啊,原始的槳不就是零度嗎,為什麼要有角度呢,只是為了切風和我自認為的人體工學嗎。我又想到我這把槳的設計者,Nigel foster,當初他來台教學時,好像也沒有提到角度的問題。想了想這一切,及我的手為什麼會一直痛,我了解了,這一切都是角度的問題,是我用三十度槳的問題。它原本是要解決切風和其他競速時的問題,但卻造成我的手莫名疼痛,找不到原因,原來是角度槳的問題,我突然通了,找到原因了。

我不可能改變的,因為沒人跟我說角度槳的問題,或是我身邊沒人真正了解角度槳的差別。我不可能改變的,因為我那麼固執,不用思索地就一直相信人體工學就是最好的,而忘了在沒有人體工學前,那是什麼樣子的,那樣不好嗎,需要改變嗎,改變就是好的嗎,就是一種進步嗎。我全都沒想過,我只是相信「人體工學」是好的。不知是誰發明這個詞彙的,它從哪裡來的。

是誰放進我腦袋的。馬的

自從幾天前我決定改為零度槳後,我就不再感覺到左右不平衡的問題,手也不再痛了,划船就又多了許多樂趣,就是不用再為這個問題苦惱,而可以花時間練習其他的技能。感覺和船更貼合,這是好事,如果我愛他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