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田的blog

如果它有效 就不要碰它_歐式槳

上一篇寫到我改為零度槳的事,但我感覺還沒講完,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為什麼我使用歐式槳 euro blade,相對於格陵蘭槳 greenland paddle。格陵蘭槳就是愛斯基摩人用的槳,細長;歐式槳應該是現代,或者後來的槳,特點是槳面寬,也是一般人認知裡的槳。

上一篇有提到Nigel這位獨木舟界的大師,他是第一位環冰島一圈的人,那時他和另一位同伴於1977年完成環島,而我隔一年才出生。十幾年前他來台灣,在日月潭的聖愛營地進行教學,我就是在那兒第一次見到他,那時大家在湖邊,在獨木舟上,上他的課程。平時他很隨合,問他問題他也樂意回答和進行討論,但在湖上教學時,他就變得特別安靜,他會說明他的教學方式,他會示範一些動作,然後我們自行練習,幾分鐘後要集合時,他會用手勢,舉起一隻手,手掌向內擺動示意我們划回來到他這裡集合,他不是用說的,而是安靜地做出這個回來集合的手勢。我覺得很特別,很安靜,很搭配寧靜的湖面,不干擾到樹上的鳥兒,和樹叢裡的動物們,如果離岸邊遠一點,甚至不會有人知道有人在湖上。安靜無聲,輕聲細語。我就是這樣看到他划船的樣子的,安靜。除了安靜,他用慣用的歐式槳,也是他為point 65這家瑞典獨木舟公司設計的槳,他示範了轉彎和其他的操控方式,在獨木舟上的每一位都驚呼連連,第一次看到船可以這樣轉得那麼彎,一直彎,彎到避開障礙物,避開我們每一位。在這之前我們的轉彎都是大而圓,且無法控制的,只能任由命運的主宰,而他的轉彎可以讓船一直前進,一直探索極限,一直逼進極限,在這之前,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極限。他的槳入水也是安靜無聲,彷彿水面早已預知它的到來,早已準備好迎接槳葉在水中的穿梭,不排斥,不推擠,只有安靜地完成溝通,而溝通和動作是一起的,讓人以為只有動作。這就是我對歐式槳的印象,寬寬的槳,但卻靈活地安靜無聲,庖丁解牛。

庖丁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觸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﹙ㄏㄨㄛˋ﹚然嚮然,奏刀騞﹙ㄏㄨㄛˋ﹚然,莫不中音
《莊子‧養生主》

他解釋到手握槳桿時不要握緊,允許槳桿在四隻指頭間移動;划船的槳要想像它是一尾很臭死魚,所以你會拿得遠遠地划,不讓它靠自己太近;你的腳頂住船艙裡的踏板,腳踝不用到九十度,要能有空隙抵住踏板和輕易地從踏板上移出;膝蓋要頂住船艙近艙口的兩側,但膝蓋不打直,微彎,也要能隨時移出,要能控制膝蓋抵住和不抵住。這好像跟解牛一樣。划船的身體四隻要有所依靠,才能發力,庖丁好像也是這樣覺得的。

Nigel說他划船的方式是,最小的輸入,最大的效能

Paddling, I seek maximum effect for minimum effort.

雖然這不是最好的方式,不是唯一的方式,但慢下來時,有機會輕一點時,會很有趣,因為槳葉有時間在水裡作用,而船有時間反應我們希望它成為的移動方式。

彼節者有閒,而刀刃者無厚;以無厚入有間,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

Nigel設計的槳,把槳桿插入槳葉凸起的部分整面蓋住、填滿,使其平滑,槳面中間厚,兩側薄,但保持一點點的湯匙弧度,整面光滑,在水中有浮力,減少入水時的重量,205公分,槳桿直徑較一般划槳太概多個1mm,方便垂直握住槳桿做動作。這些一切的一切,我覺得很完美,我也想用這樣的槳和水打交道,安靜無聲

就是這樣,我一直用所謂的歐式槳,因為它是我學習時用的第一把槳,夠好,夠用了,就像最近讀到的〈Musings on Downgrading, Men, and Women〉,關於降級的沉思

A downgrader man isn’t just a type—he’s a philosopher.He values what works, respects stability, and doesn’t chase trends.And he knows how to find joy in the small things, which makes him happy.After all, as he himself says:“If it works, don’t touch it!”

如果它有效,就不要碰它。歐式槳它夠用了,我喜歡,我很滿意。